暢游中國唯一的電子顯微鏡博物館 諾貝爾獎得主在開封收獲驚喜
河南經濟報記者 張長劍 11月3日上午,開封職教園區里的河南化工技師學院迎來一位白發蒼蒼的長者——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裔美籍學者約阿希姆·弗蘭克先生。應邀來河南大學訪問的他,偶然聽說開封有中國唯一的電鏡博物館,于是在緊張的行程中擠出時間,只為一睹“芳容”。 一走進博物館,老人的眼睛就亮了起來,他看到了“老朋友”——靜靜陳列在展館中的一臺臺電子顯微鏡。2017年,正是憑借在冷凍電鏡領域的卓越成就,弗蘭克獲得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 電子顯微鏡俗稱電鏡,是人類研究微觀世界的利器,將物理學、生物學、化學、醫學、材料學等領域的研究拓展到了原子級別。作為中國唯一的電鏡博物館,這里收藏了海內外捐贈的3000多件藏品,包括23臺來自世界各國不同時期的電鏡,每一件都由工作人員燕子銜泥般辛勤搜集而來,不僅記錄了電鏡的近百年發展史,也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電子顯微科研領域從無到有的風雨歷程。 在博物館,弗蘭克驚喜地發現了11年前他在北京參加電鏡學術會議的老照片,還親身體驗了校企合作研發的VR模擬教學。他靈活操縱電子感應手炳,將屏幕上的虛擬電鏡器件組裝起來,像個老頑童興奮地沖著屏幕揮拳大喊:“我成功啦!” 在英國利茲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捐贈的電鏡前,弗蘭克駐足細看。館長郭新勇會心一笑:“很多著名科學家都在這兩臺設備上工作過,其中不乏諾貝爾獎獲得者。” 郭新勇是博物館創辦人之一,也是國內電鏡行業知名專家,館中很多藏品都來自他的搜集。2012年,他促成中鏡科儀與河南化院的校企合作,創辦了中國唯一的電鏡專業。如今,這個曾鮮為人知的專業已成為大熱門,學生入校時就被搶訂一空。 “中國科技創新腳步越來越快,技工院校不僅要為產業轉型培養高素質技術工人,還要為中國科技事業培育新型大國工匠。”院長楊箴立說,“國家需要的,就是我們的培養方向。” 當得知河南化院有177名畢業生在北大、清華、中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電鏡平臺上工作時,弗蘭克連聲稱贊。他說:“電鏡操作維護方面的技術人才特別缺乏,歡迎你們的畢業生將來到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工作。” 原定半個小時的參觀不知不覺中拉長一倍。戀戀不舍告別博物館,這位諾獎得主在留言簿上寫下此行感受:“非常感謝你們,給了我這么大一個驚喜!”